1942年5月,毛泽东同志亲自主持召开了有文艺工作者、中央各部门负责人共100多人参加的延安文艺座谈会。这次会议,确定了党领导文艺工作的基本理论、路线、方针,是我们党领导文艺工作的重要里程碑。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新时代文艺发展指明前进方向。2022年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中国作家协会特举办系列活动纪念毛泽东同志《讲话》发表八十周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
1942年5月2日至23日,在延安整风期间,毛泽东亲自主持召开了有文艺工作者、中央各部门负责人共100多人参加的延安文艺座谈会。这次会议,对后来党的文艺政策的制定和文艺工作的健康发展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详细]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纪念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七周年]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经典性著作之一,不仅对我国文学艺术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成为指引我国当代文学艺术发展的纲领性文献,而且获得国际许多革命文艺工作者的高度评价,推进了世界人民文艺和社会主义文艺运动。今天,我国各族人民沿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的道路迈向光辉未来之际,迎来《讲话》发表80周年。回顾它产生影响的历程,对我们更好地学习它的理论建树是有益的。《讲话》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文艺实践和文化传统相结合的理论结晶,也是导引革命文艺和人民革命的重要指南。[详细]
《讲话》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经典之作。无论是在民主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无论是在改革开放时期还是在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它的思想魅力和理论生命力,都是极其巨大的。《讲话》为什么会令人百读不厌?为什么会取得如此的成就?为什么会赫然耸立在人类的文艺思想史上?原因固然很多。譬如,《讲话》在紧密结合文艺规律和特点的时候,又进一步从作家思想感情和社会生活源泉两个方面科学解决了发展革命文艺的关键问题,这就抓住了解决文艺问题的总枢纽。[详细]
“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文艺工作发表了一系列极其重要的讲话,既与马克思、列宁、毛泽东的文艺思想一脉相承,又对新时代新征程上有关文艺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作了科学的回答和精辟的阐述,有许多新的见解、新的论断、新的要求,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最新重要成果,为作家艺术家和广大文艺工作者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为推进新时代文艺事业繁荣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详细]
于今,延安文艺座谈会的举行和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已整满八十周年。八十春秋风云激荡,《讲话》精神永放光芒。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方法,深刻总结中国革命文艺运动的实践经验,明确地作出我们的文艺“是为着人民大众”的核心论断,为中国革命文艺确立了正确的方向,指明了前进的道路,并论述了实现这一目标与任务的具体途径,解决了中国革命文艺工作的根本问题,为文艺的更大繁荣和健康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详细]
80年前,毛泽东同志发表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史上的一部经典文献。《讲话》的经典性在于:在确认文艺的意识形态属性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文艺理论观念下,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时代背景下,做出了文艺与人民、文艺与生活、文艺与革命关系的正确阐述;从实践层面上确定了党的文艺工作的基本指导方针,即要使文艺很好地成为整个革命斗争的一个组成部分,要帮助文艺家解决立场问题、态度问题、工作对象问题及学习问题。[详细]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发表,至今已经整整80周年了。80年来,无论中国的社会历史还是文艺创作,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无论我们今天取得了怎样的成就,都必须了解我们的来路或前史。没有这个前史就没有今天。80年前,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目的是要解决中国革命文艺发展道路上遇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诸如党的文艺工作和党的整个工作的关系问题、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普及与提高的问题、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问题、歌颂和暴露的问题等。 [详细]
回顾既往80年,《讲话》制订的生活美是艺术美的唯一源泉的基本原则,已经经受住漫长时间和历史进程的严峻考验,至今仍闪耀着唯物辩证法的真理的光芒。这有力地证明,只有坚持生活美这一唯一源泉,现代中国文艺的艺术美创造才会展现应有的审美魅力和长久生命力。不过,同时需要看到的是,在这80载光阴中,现代中国文艺对于艺术美的生活美源泉的态度,是既有长期的和整体性的坚持,也有坚持中的局部调适,具体地呈现为整体坚持中的局部调适策略。[详细]
从 1942 年到 2014 年,70多年的时间,中华民族不但在民族危难关头站了起来,而且筚路蓝缕、励精图治,克服重重困难,度过了无数危机,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巨大转变。在祖国繁荣发展的新时代,文艺理论的内涵与发展无疑蕴含着深刻的时代精神,正在发生着的中国奇迹不但包含着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执着坚守、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包含着中国文艺事业的蓬勃繁荣,中国舞蹈事业的腾飞进取。 [详细]
80年前的红色五月,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了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文艺座谈会。毛泽东先后于1942年5月2日和5月23日发表了两次重要讲话。会后,这两次讲话被整理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文。这篇经典之作,总结了中国革命文艺运动的基本经验,明确了文艺为人民大众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解决了长期以来没有解决好的文艺的革命方向问题,为创造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作出重大贡献。时至今日,《讲话》对于新时代的文艺工作仍然具有指导意义。[详细]
作为一部“活着的历史文献”,《讲话》对新中国文艺发展的深刻影响,是任何一篇政治文献或一部文艺理论著作难以望其项背的,其产生的世界性影响也是任何一部中国文艺理论著作所难以相提并论的。《讲话》是形成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核心文本,甚至是其思想底蕴所在。《讲话》的话语表达逻辑的政治诉求形构了一种文艺研究新范式,是对单纯的文艺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的超越,是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重要收获,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文论巨大的理论张力。[详细]
到基层了解真实情况,对于记者而言是下基层,对于作家来说是深入生活,这既是一种与社会学家、人类学家类似的田野调查和民族志式的工作,也来自于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的传统,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和“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实地调研精神的体现。因此,在现实主义文学中关于如何写形象、写人物、塑造典型等问题的讨论,都不只是文学内部的技术问题,也与现实主义文学参与新闻宣传、成为重要的传播媒介有着密切关系。[详细]
20世纪中国文艺朝着科学的、民主的、大众的新文化转折,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发表的讲话,奠定了这种转向的基础。《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目的是要和大家交换意见,研究文艺工作和一般革命工作的关系,求得革命文艺的正确发展,求得革命文艺对其他革命工作的更好的协助,借以打倒我们民族的敌人,完成民族解放的任务”。主要解决的是“文艺工作者的立场问题、态度问题、工作对象问题、工作问题和学习问题”,解决“文艺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的问题。[详细]
这次会议的召开,并不是毛泽东个人的主张,而是中央正式决定召开的。1942年4月10日,中央书记处工作会议上,毛泽东正式提议并获准通过关于召开文艺座谈会的决定。并明确以毛泽东、博古、凯丰的名义召集这个座谈会,确定“拟就作家立场、文艺政策、文体与作风、文艺对象、文艺题材等问题交换意见”。后来,因为博古忙于其他工作,未能参加座谈会筹备事宜,所以座谈会是以书记处书记毛泽东和中宣部代部长凯丰的名义召开的。 [详细]
毛泽东同志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这篇重要文献在历史上曾先后出过四个版本,经历了三次不同方式的修改。根据亲历者的回忆,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期间,毛泽东亲自参加的会议有三次。1942年5月2日下午在杨家岭中央办公厅楼下会议室举行了第一次会议,由毛泽东和凯丰主持,主题是“交换对于目前文艺运动各方面问题的意见”,毛泽东发表了“引言”……[详细]
《讲话》中第一次提到鲁迅的名字,是以鲁迅所批判的梁实秋为例,说明文艺是有阶级性的。“像鲁迅所批评的梁实秋一类人,他们虽然在口头上提出什么文艺是超阶级的,但是他们在实际上是主张资产阶级的文艺,反对无产阶级的文艺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鲁迅与梁实秋围绕文学的阶级性、文学批评的态度、翻译的标准等问题展开了一场长达八年的论战,涉及政治、文学、美学等多个领域,其核心问题即“文学阶级性”问题。[详细]
毛主席的讲话像春雷激起了每位鲁迅艺术学院学员内心的强烈震动,24岁的严正是鲁迅艺术学院刚成立不久就进入鲁艺戏剧科学习的学生之一,他们学习的内容都是艺术理论。对于为人民大众服务,只是个抽象、模糊的概念,似乎只要是爱国、抗日就是为民众了。所以当听到讲话阐述的文艺工作者必须要和工农兵群众相结合,才能真正为工农兵服务的理念时,颠覆了很多人的“象牙之塔”的理念。 [详细]
民族歌剧《小二黑结婚》的原作小说发表于1943年,虽然只是一个短篇小说,但在赵树理浩繁的创作中却名气很大。小说对现实生活近距离的真切反映,揭示了解放区农村落后的封建思想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思想的冲突,成功实践了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强调的“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的思想。如今,《讲话》已经发表80周年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讲话》的真理性越来越彰显,传播越来越广泛,影响也越来越深远。[详细]
1941年的初冬,在吕梁山上的一个村口外,两棵高大的白杨树中间,高高地挂着一幅巨大的广告。上面画着一个披头散发的女人,她幽灵似地隐现在雷电的闪光中。不是讽刺,也没有任何的夸张,更没有任何贬低这部名剧的意思,在当时,我们确是怀着十分严肃的态度来上演它,相信观众会通过我们的演出,为剧中人物的命运流下辛酸眼泪。结果,完全出乎我们的意料,舞台下不仅听不到半丝啜泣,传来的却是一片哗笑声。[详细]
《八路军大合唱》的词作者公木参加了座谈会,他深有感触地说:“经过座谈会,‘工农兵’顿时成了一个熟语,‘兵’字缀于‘工农’后面,构成一个复合词,这是以往所不曾听见过的。”诗人艾青在文艺座谈会后说:“我第一次听到了‘为工农兵服务’的论点。”王朝闻参加完延安文艺座谈会感慨地说:“我在上海画画的时候,只晓得为革命,不晓得为工农兵。从这一点上,我的脑子被打开了。”[详细]
党中央对此次座谈会十分重视,体现在筹备会议的方方面面。比如,开会不是简单发个“通知”,而是郑重地发放了“请帖”:“某某同志:为着交换对于目前文艺运动各方面的问题的意见起见,特定于五月二日下午一时半在杨家岭办公厅楼下会议室内开座谈会,敬希届时出席为盼”。再比如,当时延安各类物资匮乏,纸张也不例外,因而一般印刷品使用的是自制的马兰纸,但此次座谈会“请帖”却使用的是粉红色“油光纸”……[详细]
全面抗战爆发后,一批文学家、艺术家和文艺工作者纷纷从大城市、敌占区和国统区来到延安,为革命文艺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但有些人在文艺“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上还认识不清,暴露出了诸多问题。1942年初,延安整风运动开始。按照中央分工,分管文艺界整风的毛泽东深知文学艺术是整个革命战线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中国革命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详细]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原载1943年10月19日《解放日报》
毛泽东同志和参加延安文艺工作者座谈会的代表合影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最早单行本
延安文艺座谈会旧址
胡一川出席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请柬
鲁艺初成立时院系教员合影
1943年,马可为贺敬之诗《南泥湾》谱曲
1942年,战斗剧社全体在延安文化沟合影
青年艺术剧院在街头演出
掌握新武器,学习新文化(套色版画)
延安时期举办的美术展览
延安鲁艺的一天(雕塑) 万树山作
延安文艺作品-版画《到前线去》
延安文艺作品-版画《减租会》
延安文艺作品-版画《狼牙山五壮士》
延安文艺作品-小说《暴风骤雨》
延安文艺作品-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延安文艺作品-小说《腐蚀》
延安文艺作品-歌剧《白毛女》
延安文艺作品-音乐《黄河大合唱》
延安文艺作品-秧歌剧《兄妹开荒》
延安文艺作品-摄影《白求恩大夫》
延安文艺作品-诗歌《王贵与李香香》
延安文艺作品-油画《抢收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