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ZUO JIA YIN XIANG

01白庚胜:胜在一生保护民间遗产

连续两届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协副主席白庚胜递交提案,主题都跟家乡云南和历史上的西南联大有关。

01
白庚胜:胜在一生保护民间遗产

连续两届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协副主席白庚胜递交提案,主题都跟家乡云南和历史上的西南联大有关。

北京青年报丨张英
02阿来:文字中,真有一个稍稍深广些的生活

“我想要和以前那些书有些区别,那就是用这些文字表现出一个写作者与写作相关的生活的方方面面。文字中,真有一个稍稍深广些的生活。”

02
阿来:文字中,真有一个稍稍深广些的生活

4月,莺飞草长,作家阿来推出了他的全新散文集《以文记流年》。这是继长篇小说《云中记》、同名电影原著小说《攀登者》之后,阿来献给读者的又一份惊喜。

四川日报丨肖姗姗
03马慧娟:乡村振兴,产业是基础,文化是未来

全国人大代表、来自宁夏红寺堡区的“拇指作家”马慧娟今年的议案是将红寺堡区打造为全国易地扶贫、移民搬迁的脱贫致富示范区。

03
马慧娟:乡村振兴,产业是基础,文化是未来

全国人大代表、来自宁夏红寺堡区的“拇指作家”马慧娟今年的议案是将红寺堡区打造为全国易地扶贫、移民搬迁的脱贫致富示范区。

中国作家网丨邓洁舲
04温燕霞:传递土地的呼吸和时代的脉动

一部客家题材的小说《琵琶围》近日面世,让江西籍女作家温燕霞再次走入大众视野……

04
温燕霞:传递土地的呼吸和时代的脉动

温燕霞第一次为大众所熟知,是17年前她创作的客家乡土题材长篇小说《夜如年》被改编成电视连续剧《围屋里的女人》。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丨左志红
如何讲好西藏故事——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藏长篇小说为例

西藏和平解放以来,西藏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长篇小说创作的思想诉求也随时代历史的变迁……

来源:西藏大学学报丨陈思广 党文静2021/10/18
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三大体系”建设回望

党和国家非常关心和支持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三大体系”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高度评价三大史诗,称之为“震撼人心的伟大史诗”,认为是中国人民伟大创造精神的生动体现……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丨纳钦2021/10/13
各民族文学成果凝聚成中华民族文学书写

这套丛刊的主编是内蒙古大学教授米彦青,他结合区域特色以及十多年来对蒙古民族文学史的持续关注,出版过多种学术论著。做中国文学的学者,即便不做民族文学,也应该对民族文学有所了解,这是一国版图之内发生的文学现象,有责任有所了解……

来源:中国文化报丨朝戈金2021/10/08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来源:中国民族报丨吴桃2021/09/22
欧造杰:新时期以来壮族文学的繁荣发展

新时期的壮族文学创作出现了空前的繁荣景象,作品数量众多,品种和体裁齐全。不仅小说、诗歌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散文、报告文学、文学剧本也有长足的进步。在小说创作方面,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多管齐下,题材和内容丰富,体现了壮族新时期文学的主要成就……

来源:《民族文学》丨欧造杰2021/09/15
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文学力量

广大文学工作者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积极书写民族地区新变,反映各族人民群众崭新的精神风貌,以更多优秀作品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出积极贡献,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进一步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来源:文艺报丨明江 黄尚恩 罗建森2021/09/03
唱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强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新时代民族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特点,深刻把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民族工作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谋长远之策、行固本之举,创造性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论断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新境界。

来源:新华网丨霍小光 等2021/08/30
新疆10部庆祝建党百年主题文艺图书首发

此次发行的主题文艺图书由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会同自治区文联、新疆人民出版总社策划推出,是“新时代文丛”系列原创主题文艺图书第四辑,汇集了10位优秀作家的10部作品。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丨张艳芳2021/08/18
努力谱写西藏文学发展新篇章

为弘扬革命精神、重温百年党史、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西藏作家协会于7月1日当天通知全体会员观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盛况,并在驻会干部中以“百年政党,风华正茂;砥砺初心,践行使命”为主题,开展了形式新颖、富有特色的庆祝建党100周年的活动。

来源:文艺报丨迷玛卓玛2021/08/11
党的领导与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促使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产生了质的巨变。在100年的革命和建设进程中,在党的领导下,少数民族文学在题材、内容、风格上面貌一新,少数民族作家以自己独特的创作汇入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征程之中。

来源:文艺报丨梁庭望(壮族)2021/08/06
少数民族当代文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人民文学》 发刊词(1949)将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纳入中国文学学科体系,标志着少数民族文学学科的确立;同时,少数民族当代文学“新文学”属性的确立,也意味着少数民族当代文学被纳入新中国文学的学术体系。

来源:《当代作家评论》丨李晓峰2021/07/29
大文学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文学

目前的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无论是对概念、术语、原理的阐释,还是对学科建构、发展脉络、研究范式和学术框架等方面的考察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来源:《当代文坛》丨杨洋2021/07/21
“文学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笔谈

中国的“少数民族文学”或者“多民族文学”作为学术体系、学科建构及话语生成,与国家文化领导权的实施与规划密不可分,它本身就构成了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

来源:《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丨刘大先 刘成 朱旭 2021/07/08
建党百年:少数民族文学巡礼

中国共产党一直重视少数民族文艺的发展。党早期的领导人李大钊、陈独秀、沈泽民、邓中夏、瞿秋白等对文艺与革命的关系都有论述。

来源:文艺报丨李晓峰 2021/07/05
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文学关键词概述

本文选取改革开放以来涉及少数民族文学比较重要的18个关键词进行描述,主旨是在对词语内涵与外延的时代错谬与接受错谬保持清醒的认知前提下,维持既有义与生成义之间的辩证平衡,促进词语、概念乃至文化的革故鼎新。

来源:《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丨刘大先 2021/06/24
白庚胜:建党百年 民族文学写意

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使中华民族的命运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中国文学开辟了全新的发展道路,特别是给予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整体性存在与个别性发展以政治上的可能。

来源:《民族文学》丨白庚胜 2021/06/22
论少数民族文学中的祖国认同与表述方式

六十多年来,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民族主义思潮中,贯穿始终的主旋律是对祖国的认同;这一认同超越了关于本民族“祖先”和“故乡”的认同。

来源:《民族文学研究》丨李晓峰 2021/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