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科幻春晚启动,保存这份节目单!
这7年,科幻春晚有很多“变”与“不变”。不变的是,我们想跟创作者、科幻迷共同达成跨越时空的团聚。变化的是,我们从一次科幻圈的小活动变成了每年春节备受关注的科幻大联欢,并且,为了更好地陪伴大家,不断调整升级。2022年,希望用科幻点燃每个人生命的引擎,给予你度过艰难时刻的力量。
-
《黑客帝国》“重启”失败?
这个史上最经典科幻电影系列,难道真的“重启”失败了?起码对于《黑客帝国》的部分忠实粉丝而言,答案并没有这么绝对。
ZUO JIA YIN XIANG
01吴岩:回忆科学文艺委员会的几位主任委员
从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学文艺委员会几代主任委员身上,我更多看到的是对科学文艺事业的那种责任感和热爱。
02儒勒·凡尔纳的科幻世界
今年是法国科幻、探险小说家儒勒·凡尔纳诞辰193周年。
03亚瑟·克拉克:他是二十世纪的儒勒·凡尔纳
亚瑟·查理斯·克拉克与美国的罗伯特·海因莱因和艾萨克·阿西莫夫一起被称为“科幻三巨头”。
刘慈欣:中国科幻文学迎来黄金时代了吗?
自从成为科幻作家,我发现很多科幻小说的内容在逐渐变为现实,这促使我要发挥更多的想象力去把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创作出来,也就是在科幻变成科技前把它们就写出来。
来源:中国新闻网 | 谢萍 李翔 2021/11/15
王侃瑜:阅读幻想文学时,我们到底在期待什么?
我最为期待的不是在某种范式下出现登峰造极的作品,而是多种不同的审美喜好共同存在、多种不同的阅读期待得到满足,类型的边界不断被挑战、撕裂、拓宽,在模糊地带萌发出蓬勃的生命。
来源:新星出版社 | 王侃瑜 2021/10/15
伊格言:以“非虚构式”科幻,创造丰富神秘的内在世界
“我喜欢科幻,因为科幻最极端,而在这种极端境地中,我们需要对很多两难的困境作出回应,这也是在我看来科幻小说最迷人的部分。”
来源:文学报 | 张滢莹 2021/09/09
贾立元:《“现代”与“未知”:晚清科幻小说研究》后记
通过科幻,我的生命被编织进了一张激动人心的宇宙之网中,通过写作和教学,我也在其中编织新的节点,期盼它们牵引出更多奇妙的联结。
来源:清华大学文学创作与研究中心(微信公众号) | 贾立元 2021/08/31
李静:性别视野里的未来罗曼司
如何革新对于爱情、婚姻和家庭的理解,让女性真正参与进宏阔的未来叙事中,仍是中国本土科幻创作有待探索的使命。
来源:《长江文艺》 | 李静 2021/08/22
郭琦:科幻小说中“想象力”与“忧患意识”共存
科幻小说一定程度上可以被视为基于对现实社会的描述和对未来科技发展趋势和影响所发生的想象,更多的则是描述根据某种科学概念推导出人们在某种情况下所做出的“可能性”活动。
来源:“四十二史”微信公众号 | 郭琦 2021/07/27
论霞子科学童话的多元化杂糅特征
通过霞子科学童话这个窗口,我们可以窥视出中国科学童话这一类别进入新世纪以来的思考与崭新尝试。
来源:《科普创作评论》 | 徐彦利 2021/07/19
“蒸汽朋克”:中国科幻题材突破方向
蒸汽朋克背后,是重工业机械爱好者对机械文明的一种极致想象。
来源:经济参考报 | 2021/06/30
杨利伟《太空一日》走红:科技亦人文
杨利伟《太空一日》走红的背后,是中国人越来越关注科技、越来越重视新技术的一个缩影。
来源:光明网 | 龙之朱 2021/06/30
糖匪:我的根可能更像是一种空气植物
不同的艺术形式之间一定是共通的,彼此激发的,就如同美、善、爱之间是共通的一样。
来源:文艺报 | 糖匪 赵大新 2021/05/24
幻想与现实之间:科幻作品中的火星
很长一段时间里,火星都似乎是地外生命最可能的家园,因此,在科幻领域,火星也一直意义非凡。
来源:“四十二史”微信公众号 | RKJK/BS/DRL 2021/05/21
打造属于中国的科幻IP周边
有的人热爱科幻,只把它当做生活的一部分,而孙悦热爱科幻,更把它变成了事业。
来源:成都商报 | 王拓 2021/04/27
机器人觉醒了,我们呢?
这并非鼓励人们抗拒技术、因噎废食,而是一份邀约,邀请每个人知情、参与,共同完善技术体系。在机器人觉醒之前,我们本身应当觉醒。
来源:《半月谈》 | 何曦悦 2021/04/14
王瑶:试论刘慈欣科幻创作中的“惊奇感美学”
刘慈欣曾说过,“科幻之美”其实来自于一种很浅薄的,对科学、对未知、对宇宙的惊奇感。这种惊奇感不同于主流文学所营造的细腻美感,从而构成科幻文学的核心价值,而刘慈欣本人在多年科幻创作中致力去探索和表达的,也正是这种惊奇感。
来源:“四十二史”微信公众号 | 王瑶 2021/04/07
科幻小说的科学、文化与教育价值
《中国轨道号》的创作提醒儿童文学创作者们,不仅要不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有开阔的文化科技视野,而且还要立足当下,立足现实。
来源:文艺报 | 康春华 等 2021/03/24
陈舒劼:中国当代科幻小说中的科普叙述
当代科幻小说中的科普叙述应重新激活启蒙的勇气,通过“思想实验”将科学知识传播、认同观念探寻和思维方式更新有效地融为一体,提升科幻小说中科普叙述的境界。
来源:《东南学术》 | 陈舒劼 2021/03/23
大卫·格罗斯:《三体》是我读过最好的科幻小说
对格罗斯而言,《三体》的出彩之处在于将宇宙学与社会学相结合,也就是“黑暗森林”法则。
来源:“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澎湃号 | 羽华 2021/03/18
你知道鲁迅先生也是一位资深科幻迷么
本文从科幻的角度,来一窥先生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感受先生伟大的启蒙思想。
来源:中国小康网 | 子华 2021/03/10
吴湜珏珊:科学腹中的真与幻
本文力图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探究安卓的类人属性和性别属性,从而展开19世纪末法国科幻叙事所建构的后人类图景及其在性别叙事上不可避免的男权思想的烙印。
来源:《科普创作评论》 | 吴湜珏珊2022/02/08《流浪地球2》再度引爆“科幻”话题
刘慈欣说过:“中国是最具有科幻感的国家。我认为中国有后发优势,我们才刚刚开始。”
来源:青岛日报 | 米荆玉2021/10/26《克拉拉与太阳》:一种纯文学科幻
很多科幻作家也极大地拓宽了文学的视野。阿西莫夫在《阿西莫夫论科幻小说》一书中说:“科幻小说是文学的一个分支,它描写的是人类对科技水平变化的回应。”
来源:文学报 | 王威廉2021/08/26科幻小说的明日想象
与其经典科幻作家H.G.威尔斯和莱姆都曾站在他们的时代眺望未来,他们的关怀与担忧和中国当代青年作家不乏共通之处——在那看似和平安详、人人快乐的金色未来,究竟潜藏着什么危险?
来源:界面新闻 | 董子琪2021/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