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ZUO JIA YIN XIANG

01吴福辉:最是诚恳一书生

捐完书后,我和吴老师说想给他拍一个口述历史音像资料片,在他去加拿大之前。他先是谦虚地推脱,说我没有什么值得显摆的,不够格儿。我说主要是想请您讲讲咱中国现代文学馆的馆史,因为您是文学馆最早的筹建者,最早的一批文学馆人。

01
吴福辉:最是诚恳一书生

我1989年分配到中国现代文学馆工作就认识了吴福辉老师,到2019年他移居加拿大,算起来整整30年。可能是熟悉的缘故,并不觉得有那么久,仿佛不过十几年的样子,吴老师从我一开始见到他,到他前年去加拿大,好像就没有多大变化。

来源:《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计蕾
02沈从文的“自我经典化”

《中国新文学大系》编辑出版的原初意图和实际运作情形更体现了一个时代的文学的“自我经典化”总体构想,但恰恰是这一对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的确立产生深远影响的出版工程,忽略了置身于同一历史时空中的沈从文,这就带给后者多重“影响的焦虑”。

02
沈从文的“自我经典化”

他不仅要与中外文学大家一争高下,还要在与同时代作家作品的竞争中确认自己作为经典的价值所在;不仅如此,在政治文化语境急遽变化的1930年代,他对文学商业化、政治化趋向的双重警惕与对文学经典的社会功能、时代价值的诉求,捍卫了“何为经典”“经典何为”的知识立场。

来源:《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罗义华 蒋士美
03唐弢:我自书生甘白袷

唐弢(1913年3月—1992年1月)原名唐端毅,字越臣,生于浙江省镇海县古唐村的一个农户家。双亲目不识丁,但父亲坚持借债让他读书,又让他跟同村的人到上海去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十三岁考入华童公学,勉强读到初中二年级,因父亲患病,他被迫辍学,早早挑起养家重担。

03
唐弢:我自书生甘白袷

巴金先生生前倡议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有人担心藏品难以征集,巴老颇有信心地说:有唐弢的藏书,文学馆就有了半边江山。如此可见唐弢的分量。唐弢曾有诗云:“我自书生甘白袷,人生不尽沧桑感。”

来源:藏书报 | 韦泱
04郑敏:“收获日的满月 在高耸的树巅上”

“九叶派”最后一位诗人郑敏先生于1月3日离世,享年102岁。作为被书写进现代文学教材的名字,她像链接现代文学和当下时代的符号。郑敏先生也是西南联大最后逝去的一位著名诗人。

04
郑敏:“收获日的满月 在高耸的树巅上”

2004年10月6日,我在北京拜访郑敏先生,谈话是这么开始的。可知昆明是停留在她心中的蓝白绿清色彩。但接下来的答话却让她失望了: “……不,不那么清了。”面对一位84岁的老人,我不能不如实相告,即使打破她心中的美我也只能这么说。

来源:北京青年报 | 赵蘅 章燕 李光荣 
“今年特别寒冷……似全世界如此”

“丙午正月十六日,饭后与绛意行至中山公园,归即卧病,盖积瘁而风寒乘之也。嗽喘不已,稍一言动,通身汗如濯,心跃然欲出腔子。”

来源:澎湃新闻 | 宋希於 2022/01/27
背诵“九九乘法表”的历史,已经超过三千年

众所周知,“乘法口诀”是人们在计算中进行乘、除、开方等运算的基本规则,中国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沿用有三千多年历史了。古时的“乘法口诀”是从“九九八十一”开始,至“一一如一”止,与现在使用的顺序恰恰相反。

来源:文史博览(微信公众号) | 彭昌辉 2022/01/26
积极探索手稿中的“新文学”

2021年9月,新版《鲁迅手稿全集》问世,囊括了鲁迅的文稿、译稿、书信、日记、辑校古籍等多类型手稿,其中不少资料是初次面世,为学界和读者更深入地了解鲁迅提供了大量一手文献。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 张娓 2022/01/25
风义平生——程千帆的师友交谊与《全清词》编纂

40年来,数代学人倾注精力于斯。回首过往,以程千帆先生为代表的前辈学人为此项工程付出的筚路蓝缕之功,值得深刻铭记。他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完成了《顺康卷》的编纂,为清初词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全清词》的后续编纂做出了示范。

来源:光明日报 | 顾圣琴 2022/01/24
刘克敌: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称号的由来及“入围导师”

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和赵元任之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教授)”的称号,已经得到学术界和社会大众的认同。不过,这一称号究竟起于何时,又是何人或何单位(团体)首次提出至今似尚无定论。

来源:中华读书报 | 刘克敌 2022/01/21
钱学森的文学藏书及其他

1955年钱学森回国时,此册藏书同其他藏书一起漂洋过海,由加州帕萨迪纳托运到香港后又经海路运抵天津,随后再运到钱学森位于北京中关村的中国科学院宿舍。1960年他搬到位于现在北京航天桥附近的航天大院居住时,此册藏书也被搬运到此处并珍藏于家中书柜。

来源:中华读书报 | 吕成冬 2022/01/20
释读吴福辉《关于〈戴上枷锁的笑〉的一通书信》

最近上海文研所搞资料的陈梦熊来信介绍贵社社长杨仁山同志的老父杨秉钧先生,让我为他补齐丛刊全套,从此建立了联系,谈现代文学问题,通信已有几次,但我一直未提及我集子的事……

来源:中国作家网 | 宫立 2022/01/19
郭沫若、顾颉刚、郭绍虞、傅雷、钱锺书的上海故居什么样?

1926年3月,郭沫若赴广州就任广东大学文科学长,后参加了北伐战争。其间,他的日本太太安娜(佐藤富子)带着4个孩子住进了多伦路201弄89号,当时的居住条件不好。1927年底,经历了起义失败的郭沫若从广州辗转回到上海,与家人团聚,在这里翻译了《浮士德》第一部。

来源:文汇报 | 黄春宇、刘迪 2022/01/18
陈大康:西行路上说小妖

易被人忽略的小妖在《西游记》中数量最为庞大,狮、象、鹏三怪手下就“共计算有四万七八千”,狮驼城中小妖汇成的恶气冲天,悟空见了也“吓了一跌,挣挫不起”。

来源:文汇报 | 陈大康 2022/01/17
吴中杰:邂逅李泽厚

2021年11月2日,哲学家李泽厚逝世,但他的作品并没有过时。李泽厚的文章不以资料性和系统性见长,但善于抓住要点,提出一些引发思考的问题,从而带动全盘,现实性强,启发性大。

来源:文学报 | 吴中杰 2022/01/14
江南文人雅集的诗情画意

“君子以文会友。”文人雅集的源头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的养士之风。当时的诸侯、贵族招徕大批门客宴饮雅集,在青铜器、墓室壁画中也出现了宴饮歌舞等题材,或可视为文人雅集图的雏形。《诗经·小雅》中亦出现“酒既和旨”“我有嘉宾,鼓瑟鼓琴”等宴饮歌吹的场景。

来源:解放日报 | 胡建君 2022/01/13
蔡元培执掌北大的两种假设

自从《觉醒年代》热播后,蔡元培风雪中踽踽而行,以道貌温言恳请陈独秀的场景,又从记忆中亲切浮现。我对煌煌蔡公之眷眷之心,自然与写作《北大之父蔡元培》有关。

来源:《随笔》 | 陈军 2022/01/12
顾随求学经历考正

顾随的祖父天祥和父亲金墀都是前清秀才、八股好手。顾随自小在家塾接受父亲的教诲,学习四书五经、唐宋诗文及诸子寓言等。在晚年手书的一份简历中,顾随说自己:“到了八岁,已能作三五百字的篇幅,基本上没有文法上的错误。这样,就奠定了我的爱好古典文学的基础”。

来源:中华读书报 | 赵林涛 2022/01/11
闻黎明:闻一多精神的传人

初次认识闻黎明先生,大概在2005年12月1日“一二·一”运动60周年之际。那时我尚在云南师范大学念三年级,正在课余办着几个传播历史文化的专题网站。因为网站,我和闻先生先是邮件神交,不久他应邀来学校做学术报告,便有了第一次见面。

来源:北京青年报 | 龙美光 2022/01/10
戴燕:屈原死后,楚国丧失了讲真话的精神

在司马迁看来,屈原死后,他的后辈都是“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也就是只学到《离骚》的形式,却丧失了屈原讲真话的精神。

来源:《书城》 | 戴燕 2022/01/07
魏建功与注音字母

说到我国注音符号的历史,它肇始于清末的1892年。音韵学家痛感我国文字难写难记难学,自那一年起,发起了一场汉语发音教育革命,史称“切音字运动”,福建有卢戆章、蔡锡勇,广东有王炳耀,直隶有王照,浙江有劳乃宣,各各风行一时。

来源:澎湃新闻 | 陈言 2022/01/06
《先驱》: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机关报

1922年1月15日,《先驱》创刊,前3期由北京地方团组织编辑出版,因遭到北洋军阀政府查禁,从第4期起迁至上海,改由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临时中央局编辑出版,成为团临时中央局机关刊物。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 张树军 2022/01/05
热爱绿色与生命的茅盾

近日,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内参观茅盾手迹展览,我惊讶于茅盾毛笔书写的整洁、字体的隽秀,在展板前久久流连。我对茅盾先生的敬仰由来已久,而且是有故事、有细节的。我想到了一些植物。

来源:北京晚报 | 陈剑萍 202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