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热”催生的“茅盾学”
1981年在鲁迅诞辰100周年的一个纪念会上,翻译家戈宝权先生提出了建立“鲁迅学”的设想,他借鉴了欧洲的一些作法,比如英国的“莎士比亚学”、俄罗斯的“普希金学”等,认为也可将“鲁迅研究”以“鲁迅学”概念加以“学科化”,使之“长久研究下去”……
-
秋霞圃故事中的不寻常
之后我就注意到,秋霞圃的故事中最不寻常的是在它作为私家园林的两百多年间(1502年—1726年),其园主在龚氏和汪氏两家之间两度变换。
ZUO JIA YIN XIANG
01【温故】九月,秋风中的怀念
“他轻轻地翻开封面,在环衬页上疾笔写下刘禹锡的两句含意深长的诗句,来展示他告别昨天、大步进取、时刻准备开拓文学创作新里程的信心和勇气,他这样写道:‘劝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02美学散步的风仪与胜景——宗白华的人生和学术
“散步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行动,它的弱点是没有计划,没有系统。看重逻辑统一性的人会轻视它,讨厌它。”不过,“散步的时候可以偶尔在路旁折到一枝鲜花,也可以在路上拾起别人弃之不顾而自己感兴趣的燕石。无论鲜花与燕石,不必珍视,也不必丢掉,放在桌上可以做散步后的回念”。
03丰子恺:用心“赞扬儿童” 矢志“曲高和众”
他强调文艺之事都要与生活相关联,都要是生活的反映;他在绘画中寻找文学的真谛,又在文学创作中营造画趣;他要求艺术追求“曲高和众”。这些都是今天文艺界应该汲取的宝贵经验。
04顾炎武:藏身报国寺的一代大儒
从月亮门东侧,可以望见亭林先生的铜像以及铜像后面的竹林,这位乱世中的一代大儒仿佛站在月亮里,心事重重地思考着家国命运。客居报国寺的日子里,他完成了其大部分著作。
钱谦益的复古“网络”
钱谦益作为当时名重一时的人物,积极倡导复古,我们在理解其复古因由的时候,必须借用“网络”的视野加以关照,这个“网络”囊括了吴中的文人网络以及晚明的复社网络,前者是纯文学性的团体,而后者则是政治性的团体。
来源:澎湃新闻 | 秦行国 2023/10/16
陈漱渝:我心目中的台静农
据施淑教授回忆,台先生患食道癌住台大医院。弥留之际,特别想看《鲁迅和他的同时代人》。这本书是台先生1986年在美国旅游时在旧金山一家书店买到的,遗憾的是存放在远在美国的儿子台益坚处。
来源:中华读书报 | 陈漱渝 2023/10/13
张伯伟:文献与文献学——中国·东亚·欧美
在人们的通常印象中,“文献”与“文献学”都属于非常传统的学问领域,让人产生的联想多半可能是皓首穷经的老叟或破损泛黄的古籍,它是中国的旧学问,将它与东亚联系勉强说得过去,再牵扯到欧美恐怕就让人觉得河汉其言。但我今天要说的,恰恰就是要揭示它们之间的复杂联系。
来源:南京大学社科处(微信公众号) | 张伯伟 2023/10/12
“革命的说书人”——重读赵树理文学的一个视角
赵树理与“传统中国”“现代中国”和“革命中国”的关系向来充满张力,在建国后的“十七年”期间,其通俗化文艺实践屡遭波折,文学史对“赵树理文学”的定位和评价也经历了“冷热交替”的过程。
来源:《名作欣赏》 | 林培源 2023/10/11
翻译孟德斯鸠的许明龙先生
我与许先生2007年左右相识,那时我刚入职不久,尚属新人。许先生有意重译《论法的精神》,当时我是编辑室里唯一法学专业的编辑,领导便将我介绍给许先生,跟先生说我将会是他新译本的责任编辑。
来源:中华读书报 | 王曦 2023/10/10
徐则臣:我们为什么爱读汪曾祺
汪曾祺的创作受到中国士大夫传统的影响,西方的现代主义、佛教和老庄哲学对他的影响非常大,他对文学与时代关系的思考也很深入。很多人认为,汪曾祺跟时代之间的关系比较淡薄,甚至扯不上关系。
来源:文艺报 | 徐则臣 2023/10/09
藏在名人书信里的时代注脚
去年冬天,上海鲁迅纪念馆整理馆藏,推出年度特展“一纸书信 万千情怀——上海鲁迅纪念馆藏名人书信展”,以尺牍勾勒新文学乃至新文化大半世纪的发展和研究进程。今夏,此展移师北京鲁迅博物馆,展品大多一同北来,以时序次第陈列。所展信件集中在1930-1980年间,鲁迅本人的手书却不在其中。
来源:北京青年报 | 解三酲 2023/09/22
温儒敏:杨义身居学术重镇,却又总在学术圈外
2023年春夏之交某一天,脑子不期然浮现了杨义先生的模样:矮墩墩的身材,略大的方脸,眼镜后面眯缝的眼神,带呵呵喉音的粤西普通话,怡然自得地一根接一根抽烟……暌违多年,不知他老兄景况如何。
来源:中华读书报 | 温儒敏 2023/09/21
盛宣怀的房地产生意
盛宣怀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代资产阶级的代表,又是颇有争议的历史人物。盛氏生前积累了巨额财富,盛家曾请盛宣怀的至交、李鸿章之子李经方主持,对他的遗产进行清理,其财产总值为1349.3868万两。
来源:澎湃新闻 | 张实 2023/09/20
万小英:关于“庐隐”笔名的几种逸想
庐隐是一个孤独、典型的个人奋斗式的女作家。文学的天赋拯救了她,写作成为了她的生命形态,在一次次书写中,疗伤自救;在一次次书写中,确立未来的方向。当女性,尤其是女作家到了一定年龄,可能会清醒地认识到,庐隐也许才是离我们最近、不甘命运摆布、尽力呼吸者的一面镜子。
来源:《文学自由谈》 | 万小 2023/09/19
《蓝英年随笔》:对一个时代的追问
蓝英年,1933年生,江苏吴江市人。1955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俄文系,1974年调入北京师范大学苏联文学研究所,1993年离休。译著有《日瓦戈医生》《滨河街公寓》《亚玛街》《库普林中短篇小说选》《回忆果戈理》等;随笔集有《青山遮不住》《冷月葬诗魂》《寻墓者说》《被现实撞碎的生命之舟》《回眸莫斯科》等。
来源:中国作家网 | 王硕瑀 2023/09/18
徐刚:陌上花开杭州忆——怀念袁鹰师
袁鹰要去杭州养病一周,行前嘱我:“你与老姜出差去南方组稿,我们可在西湖小聚。”6月初,我与袁鹰师会合于大华饭店,并约了上海的刘征泰、赵丽宏同往。晨起漫步于西子湖畔,过断桥,到“柳浪闻莺”处小坐,听袁鹰说西湖典故。
来源:光明日报 | 徐刚 2023/09/15
《夏衍日记》中的陈嘉庚
夏衍和陈嘉庚二人籍贯不同,年龄也相差了26岁。1919年6月,当45岁的陈嘉庚返回家乡筹办厦门大学时,19岁的夏衍还只是浙江省立甲种工业学校的一名学生。二人之间最早产生交集,缘于我党在香港创办的一份报纸。
来源:人民政协报 | 董立功 2023/08/31
范用:一个可佩可敬的出版人
老友汪家明寄赠的新著——《范用:为书籍的一生》(生活·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2023年8月版)几乎是一气读完的,我完全被书中的气场所吸引。吸引我的是范用先生可佩可敬的出版人生,还有汪家明潜入范用精神世界、再现范用生命价值的书写。
来源:中华读书报 | 陈昕 2023/09/01
赵丽宏:恩师袁鹰
五十多年前,我还是崇明岛上的一个下乡知青,因为热爱文学,多次给《人民日报》副刊投稿,引起了副刊主编袁鹰的关注。他发表我的习作,经常写信鼓励我。袁鹰师是散文大家,我少年时代就喜欢读他的文章。那时,做梦也不敢想,我这样一个生活在最底层的下乡知青,会有机会认识袁鹰……
来源:新民晚报 | 赵丽宏 2023/09/04
郭沫若的酒局
郭沫若一生参加的酒局众多,如果非要在其中选出影响力较大,后人反复提及、记录,且较有历史意义的一次酒局,那就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他邀约胡适、徐志摩等文界翘楚参加,并在其间的“亲吻”胡适的酒局了。
来源:作家文摘 | 张勇 2023/09/05
徐有富:听程千帆先生聊天
“千帆晚年讲学南大,甚慰平生,虽略有著述,微不足道,但所精心培养学生数人,极为优秀,乃国家之宝贵财富,望在我身后,仍能恪守敬业、乐群、勤奋、谦虚之教,不坠宗风。”
来源:北京晚报 | 徐有富 2023/09/07
一段晚清书院史事的钩沉
经心书院,同治九年(1869)张之洞督学湖北时所创建,其形制大体仿照阮元诂经精舍及学海堂,以“经训文辞”课士,初分经解、史论、诗赋、杂著四科。光绪十六年(1890),张之洞任湖广总督后,又复加整顿,广泛物色海内文人、学者前来主持教务。
来源:《长江学术》 | 吴钦根 2023/09/06
- 从这里,阅读文史频道
2023年7月起,我们设立固定栏目“频道头条”,将每日更新中重点推介的好文归档,集腋成裘、寸积铢累、聚沙成塔,以便读者查阅。
文史特辑 | 【三万里,盛唐诗】
感受灯火盈门的市井酒巷,长风浩荡的辽阔原野,大唐开元盛世的璀璨景象,以及诗——那些动人心魄的盛唐诗,是中华古典文学里耀眼的明珠。
来源:中国作家网 | 陈泽宇2023/06/19【经典作家专刊】经典的魅力在于伟大作家们的创作实践、人生历程、理念哲思和学术思想,蕴含着丰赡而持久的阐释可能与意义空间。“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文艺报 | 中国现代文学馆重读《呐喊》:经典的诞生及辐射
一本书如果到了百年还被人不断阅读,那就有经典的地位了。《呐喊》之于文学史,就是一个例证。自从新文学诞生以来,翻译、改编和研究它的文本,已经汗牛充栋。
来源:《鲁迅研究月刊》 | 孙郁2023/10/16重读《超然台记》:苦乐与超越
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九月,苏轼受命由杭州移知密州(治所在今山东诸城)。年底到任后,苏轼便开始主持密州的军政事务,并于次年写下《超然台记》。这是一篇兼叙事、抒情与论理的美文,篇幅不长但思想深邃,可谓苏轼在密州人生的重要写照。
来源:学习时报 | 王金伟2023/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