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
用户登录
按内容
按标题
按作者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机构
服务
会员
文学奖项
新闻
访谈
投稿
直播
艺术
理论评论
文史
科幻
书汇
新作品
世界文坛
民族文艺
网络文学
儿童文学
文艺报
鲁迅文学院
访谈
陶勇:生活实苦,但这不是我们认输的理由
“既然世界可以无纪律、无原则地用榴莲吻我,那我就只能有组织、有计划地把它做成披萨了。”
刘大先:飞鸟型学者
“关于知识分子的安身立命,现时代有个‘十字街头’与‘象牙塔’的选择问题,现在对于我们而言,我想可能就是‘书斋’与‘大地’的问题,这不是非此即彼的二选项,而是并行不悖的实践。”
赵园:朝向“历史”与“文学”的学术探求
“中国现代文学有可能是今后一些年里受史学冲击较大的学科。如何应对,考验着学科的实力与专业人士的品质。”
余华:人性在任何时代都是一样的
“哲学去寻找意义,文学并不是没有意义,文学的意义就是写出来以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释,他是开放性的。”
戴锦华:为了读懂一本好书,我们需要多读
“大量阅读是某种内在的需要,不能自已。但其中一定得有不同形式的‘喜欢’,推动我前行的从来不是‘应该’、不是‘不得不’。”
朱秀海 安殿荣:时代的文学
“历史上随着时代的变化文学也一直在变化。但是文学又一直有它不变的东西,它对人的关心、对人类处境的关怀、对人心的抚慰与鼓舞,这些属于文学根本价值层面的东西,是永远不会变的,不然也就没有文学存在的必要了。”
程永新:文学圣殿
文学的任务当然是要表现时代和生活,思想性能够隐藏在故事的后面,能够像三分之二的体量埋在水下的冰山,只有三分之一妖娆地矗立在海面,那是好小说一个理想的状况。
冯娜对话陈崇正:“新南方写作”的自觉
目前,伴随各种期刊对“新南方写作”相继推出评论专辑,以陈崇正、冯娜、朱山坡、林森、王威廉等为代表的“新南方写作”作家进入当代文学视野,“新南方写作”这一概念正在从一个临时的批评提法变成一个自觉的学术概念。
於可训:批评始终在场
“好的”批评家和“好的”文学批评,要像别林斯基说的那样,善于“在个别的现象里去探寻并显示该现象所据以出现的一般精神法则,并且要确定个别现象和它的理想之间的生动的、有机的关系密切到什么程度”。
真正的女性科幻更需讨论女性在未来世界的角色
“如果讨论女性主义的前提是要和男人做对抗,那其实讨论本身的价值就被降低了,我们的出发点应该是关注女性在未来扮演一种什么样的角色。”
宋阿曼:传统艺术的迷人之处,来自“远古的距离”
“新与旧,一直是我关注的,因为中国确实有世界瞩目的艺术遗产,书法、绘画、建筑、戏曲都很迷人,而他们的迷人之处恰恰来自于一种远古的距离。”
束沛德:讲真话,把心交给读者
“为精品力作鼓与呼,为扎根人民鼓与呼,为文学新人鼓与呼。这是我对过去作代会的深情礼赞,也是我对新一次作代会的热切期待。”
少数民族作家代表:以更加饱满的热情讴歌新时代
他们以各具特色的文字书写民族地区的优秀文化、发展成就,描绘全国各族人民昂扬奔向新征程的精神风貌,为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自己的力量。
十代会女作家代表访谈:勇敢地热爱这辽阔微妙的世界
……一张张真诚的面孔,一句句温暖的问候,成为本次会上的斑斓色彩,正如她们的作品,别具心裁,绚丽多姿,成为当代文学版图中的重要构成。
一部在场、好看、“片面深刻”的文学史
该书以文学与时代的关联为主线、以现代民族国家构建为核心、以“介入,然后在场”为价值尺度,采取“片面的深刻”方式,对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百年白话散文进行了客观理性的遴选、审视与评判
林棹:拥抱并摆脱地心引力,《潮汐图》由此而生
“起先深深拥抱它,尽力嗅闻它;而只有在摆脱它的一刻,‘小说’才能诞生。那是一个爬行、打滚、推搡、搏斗的过程,很痛快很过瘾,也是全新的。”
贺桂梅:我更关注作为“思想者”的作家形象
“文学”不被视为一种不言自明的书写机制,而是作家表达、介入、创造时代和自我的主要社会实践方式。本书的“思想史”风格由此而来。
范稳 李云雷:北回归线上的“转身”
像脱贫攻坚这样划时代的伟大战役,作家首先应该在场。他应该既是一个参与者、发现者,同时也是一个记录者。
三三:我想用叛逆而决绝的心,看清这个世界的真实
在三三看来,卡萨雷斯的隐喻非常动人,但没有指出全部:所有的套娃都长得一模一样,意味着它们的破碎并不会导致任何长进——还是会犯同样的错,困扰它们的事物将无尽循环。
李浩:在飞翔的主题之上,诠释溢出框限的写作可能性
从现实生活到古典神话,人或许因为腾空离地而虚脱,却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自由不仅建立于飞翔的主题,也是故事和技法之外,作家以想象力赋予生命的更大空间。在奇诡的转折中,李浩诠释了溢出框限的写作可能性。
王选:看见了“最后一个村庄”,我们在乡土重建中才会行以致远
“这一户户家庭的消散,也是包含着风俗、道德、节气、传统和秉性、生活方式的消散。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把那些远逝的往事、乡亲、习俗等永远留住。”
新作谈 | 邵丽:“父亲”无处不在,“父亲”永远缺失
“我是从与子女的关系中思考与父母的关系的。子女理解不了我们,我们也很难理解父母。尝试从文学的角度打开这个死结,哪怕使其稍微松动,我觉得是值得一个作家认真思考的。”
新作谈 |《清歌》:乡村的日常、风度与精神
项静用融合了小说与散文的笔法及绵密的语法,借由对故乡人事的回忆与追问,写出了乡村农耕社会的日常,那些日常背后的风度、精神、隐秘的情绪以及沉默之处的暗流。
张培忠:作家要回答时代的难题 书写民族的华章
如雷巴科夫所说,文学的义务就是回答时代“最艰难的问题”。大时代需要我们的作家迎难而上,需要我们的作家有定力、有雄心、有能力去回答时代的难题、书写民族的辉煌。
杨晓升:文学给了我充实幸福的人生
发现、开掘并揭示出生活的意蕴和人性的奥秘,尽最大的努力去挖掘人性的多样性和生活的复杂性,尽可能使小说好看、耐看,读后又能让人久久回味,这是我创作上追求的方向。
谢云宁:独特的科幻核心创意是小说的升华
“科幻是姓文的”,其本质还得是一篇行文合格、足够吸引人阅读下去的小说,而其中独特的科幻核心创意是小说的升华部分,是你的小说有别于别人作品的闪光点。
阿来:悲欣交集,我写每部书都怀有这样的心情
“我愿意写出生命所经历的磨难、罪过、悲苦,但我更愿意写出经历过这一切后人性的温暖。”
访谈|《红楼梦》第一个荷兰文全译本即将诞生
三位荷兰汉学家和翻译家林恪、哥舒玺思、马苏菲呕心沥血,用十三年时间,合力译出这部无与伦比的中国小说巨作。
徐则臣:文学这个活儿,我们还得好好干
“小说死亡论”已经疯传上百年,小说还活得好好的,在我们看得见的将来,必定还不会死。所以,文学这个活儿,我们还得好好干。
对谈:文学评论、文学教育与文学生活
不管什么学科与领域,其真正的存在都必须与生活在一起,只有与生活在一起,它才是活的,正在进行时的,也才是生长的,可以永续发展的。